報導:蔡愛卿
社區:劉富仔巷受訪者:黃啟仁(67歲),溫絳珍(67歲),黃漢偉(40歲)
走在車水馬龍的牛干冬,如果你願意拐進巷子裡看一看,就會發現那裡其實另有天地。在牛干冬大路旁的店屋后,還有我們平時沒注意的人家。帶有傳奇色彩的劉富仔巷,就躲在熱鬧的牛干冬后面。
從牛干冬拐進這條巷子,巷口左邊是檳城老牌的香港酒吧,左邊是剛開業不久的高級餐廳,前身為南華旅社。今天依然住在劉富仔巷的居民,對這條巷子的 由來源自長輩口中:前南華旅社原本是大富翁劉富仔的私宅。他的私宅后部有馬房,與馬房面對面的,是一排總共8間的雙層小樓房。這些樓房,是給他的姨太太們 住的。
馬房與小樓房之間的巷子,人們就稱為劉富仔巷,但這並不是其官方名稱,住在那裡的居民,地址寫的是Lebuh Chulia牛干冬,那8間小樓房都是牛干冬375號。亞依淡區州議員黃漢偉的父母黃啟仁與溫絳珍,就在第一間小樓房,也就是375號A渡過了前半生歲月。
直挺挺睡無法轉身 后來劉富仔去世了,子孫分了家產,小樓房也一間一間出租給別人。黃漢偉的外公溫萬能,從中國南來檳城后,在煙筒巷住了幾年,后來就租住了劉富仔巷第一間樓房。他與妻子生養7女1子,全家擠住在小樓房內,還可將房間出租給別人。
那8間屋子雖然是雙層樓房,面積其實很小。樓下有一個小客廳,后部是廚房與廁所,樓上有兩間小房間與一個小陽台。溫絳珍于1946年出生于劉富仔 巷,排行第三的她還記得,小時候住家樓上的兩間房間都是出租的,她與父母及姐妹們,晚上擠睡在客廳與樓梯下的小空間。在狹小空間裡大家都只能直挺挺地睡, 完全無法轉身。
高峰時期,小樓房內住了16人左右。租住樓上其中一間房間的,就是黃漢偉的父親黃啟仁與父母共一家六口。黃啟仁后來與房東的女兒共組小家庭。雖然他們在70年代搬離劉富仔巷,但仍在每周末回到那裡,直到2000年過后,最后一名家族成員搬離。
富家少爺淪落當小販溫絳珍的父親溫萬能,在中國廣東順德的家鄉擁有不俗家境,受過正規教育,還是美術學院畢業的學生,師從徐悲鴻,不但寫得一手好書法,也喜歡畫水墨畫與攝影。可是他的才華來到檳城之后卻無用武之地,只好賣豬腸粉養活全家。
溫萬能是在上世紀30年代末期南來檳城。溫絳珍記得父親說過,那時候中國兵荒馬亂,政府正在民間徵用年輕男子當兵。他們家只有兩兄弟,必須有一人去當兵。他不想當兵,就帶著妻兒到南洋來投靠經營豬腸粉生意的岳父。
她說,父親南來后,一身才華無用武之地,只好跟著岳父做批
發豬腸粉的生意,還做過打金。打金業不景氣后,就改當豬腸粉小販。他開檔的地點,就是劉富仔巷口的咖啡檔,目前已拆除。
雖然一個藝術學院畢業的富家少爺淪落至當小販,溫萬能仍沒有放棄他的愛好。每逢過年,他都會揮春及寫大字張貼在家裡,也會畫水墨畫。不過其許多作品都因為潮濕與蟲蛀而損毀了,只有一幅晚年畫的馬保留完好,后代子孫將圖畫複制后各自收藏。
外人不來治安好短短劉富仔巷其實有三個出入口,除了可從牛干冬進來,巷子尾端分別還有兩條通道,分別可通往賣菜街與大順街。其中與大順街的距離最近,因此大順街的孩子常到巷子尾端空地玩耍。
溫絳珍說,他們日常生活的範圍其實就在劉富仔巷,除了上學時走出去外,平時家中大人都不準他們走遠。巷口的香港酒吧更是不可靠近,因為那裡是"品流複雜之處"。
她說,香港酒吧有很多洋人光顧,但他們都不會走進巷子來,與居民是完全沒交匯的。不只是洋人,外人都很少會進來巷子,因此當年劉富仔巷的治安很好,居民白天都不關門,即使無人在家,大門也不上鎖。
雖然只是個小小社區,劉富仔巷也有自己的慶讚中元理事會,就在空地上搭棚祭拜。每年慶讚中元也是巷子最熱鬧的時候。那裡的居民在農曆七月初七也有拜七姐的習俗。溫絳珍會與鄰居女孩一起湊錢拜七姐,大家買了香粉、胭脂、糖果和花生等零食拜祭天上的織女。
屬廣東人社區劉富仔巷從早年到現在都是一個廣東人社區。出生、長大在那裡的溫絳珍,不但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會說福建話,也不知道有糕加必這種糕餅。直到搬離劉富仔巷才漸漸學到福建人文化。
在福建話當道的檳城,不會說福建話是件不可思議的事。但在早年,非福建籍貫的居民,不會說福建話一點不稀奇。因為大家聚居在各自籍貫的社區裡,很少跟其他方言群體接觸。
住20年不會說福建話
溫絳珍說,住在劉富仔巷的居民,活動範圍都是廣東人社區。主婦們買菜與日常用品,可去賣菜街。孩子們上學,可去牛干冬五福書院的商務小學,或愛情巷的時中學校,早年這些由廣東人開辦的學校,都是用方言教學。
多數人都是出來社會工作后,認識了其他方言群體的朋友,才開始學說福建話。溫絳珍從小到大,家裡過年時從不曾烘制糕加必,她也不知道有這種糕餅存在。直到一家人搬到打槍埔,才漸漸學做糕加必。
黃漢偉說,他的五姨在劉福仔巷住了20多年,后來離開檳城到吉隆坡去工作,至今仍不會說福建話。
當大年初八晚上,全檳城的福建人都在普天同慶拜天公時,劉富仔巷水靜鵝飛。這裡的居民也在住家供奉天公,但不會好像福建人那樣年初八晚拜天公。
小巷出了個市議員早年劉富仔巷沒鋪上柏油,小巷子其實是沙地,小孩子們喜歡在沙地玩玻璃彈珠、陀螺、跳飛機等。后來這條巷子出了一名市議員,才為小巷爭取到鋪成柏油路。
黃啟仁說,在民選地方政府的年代,社陣執政了檳島市議會,當時有一名市議員葉保鴻來自劉富仔巷。他向市議會爭取到劉富仔巷舖成柏油路,還安裝路燈,劉富仔巷夜間就有燈光照明了。
他說,葉保鴻是廣東台山人,其父親是一名木匠,一家人住在南華旅社后方的高腳樓裡。他競選市議員時,得到劉富仔巷與牛干冬居民大力支持,大家都把票投給他。當選后,他也改善老家的基本設施。
曾是木匠聚居處劉富仔巷雖然只是條小巷子,也有自己的特色。這裡一度是木匠聚居之處,生產各種家具、陀螺、木屐、金店展示櫃等優良木制品,深受人們歡迎。
劉富仔巷曾有一個出名的木匠,叫江有和,最拿手做金店展示櫃。他做的櫃子銷售到全馬金店,是業內有名的木匠。退休前在新街金店工作的黃啟仁對這號人物很熟悉。
他說,高峰時期劉富仔巷有十多個木匠在制造各種木制家具和陀螺。他們並不需要很大空間,只需租用屋前的地方,能放下刨木桌就可以開工了。
黃漢偉:每年看大旗鼓遊行黃漢偉其實並非在劉富仔巷出生,也沒有在那裡居住過。他對劉富仔巷的記憶,是小時候跟著父母,在每個周末搭林成成巴士從打槍埔到田仔下車,再步行到劉富仔巷。
令他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每年的大旗鼓遊行,他們一家一定會先到劉富仔巷來,然后他與表兄弟姐妹們,就每人搬一張小矮凳,坐在香港酒吧前看大旗鼓表演。
他說,以前大旗鼓遊行都固定在聖誕節那天舉辦,同時一定會經過牛干冬。父母帶著他一早來到外公家,小孩子們就會搬出小矮凳,早早在香港酒吧前面佔個好位子。看遊行成為他每年期待的節目之一。
劉富仔巷也是他接觸金庸小說的地方。他說,表哥表姐們喜歡租書來看,特別是那年代很流行的武俠小說。他就向他們借來看,小學到初中那幾年,已經看了好多金庸的武俠小說。
他說,80年代初的他們依然沒有什么娛樂,家裡也沒電視機。除了與其他小孩在空地上一起打球、玩跳飛機外,最喜歡的娛樂就是看武俠小說。
黃漢偉的外公在1994年去世后,其子孫仍會在過年時回到劉富仔巷。到了2000年過后,母親唯一仍住在劉富仔巷的姐妹也搬走了,親戚都移居其他州屬或國外,劉富仔巷再也沒有可讓大家回去的地方。如今的375A大門深鎖,看來已無人居住很多年了。